医院动态
上海电力医院多学科联合会诊(MDT)机制为患者点亮生命之光

作者: Administrator 发布时间: 2025-09-03 点击数: 324

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,疑难重症的治疗早已突破“单科独斗”的局限。上海电力医院以患者需求为核心,高效整合院内外资源,依托骨科、肿瘤科、烧伤整形科等重点优势学科构建了覆盖“诊断-治疗-康复”的全链条多学科联合会诊(MDT)服务体系。通过建立柔性MDT平台,实现跨科室协同、技术融合与长期随访,医院在骨肉瘤、烧伤整形、危急重症感染等领域的诊疗水平持续突破,不仅有效减少误诊漏诊风险,为患者提供精准化、个体化服务,满足患者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。多学科联合会诊机制(MDT)不仅为临床学科发展赋能,更为医院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。

跨越五年的守护

2018年,9岁男童因右胫骨骨肉瘤入院治疗。检查发现患者肿瘤邻近膝关节与骨骺线,传统治疗面临截肢风险。医院骨科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勇教授团队、肿瘤科、影像科专家,制定“新辅助化疗+3D打印假体重建”方案。通过术前精准缩瘤与生物力学重建,成功保肢并实现功能恢复。

2023年,患儿因内固定断裂再次入院。MDT团队重启评估,采用翻修型3D假体植入术,在保障骨骺发育的前提下完成结构重建。术后病理未见复发,患儿行走功能良好。

本例骨肉瘤治疗跨度长达五年,涉及儿童期肿瘤切除、生物力学重建、青春期翻修调整等多个关键节点。每一次治疗决策,均基于医院骨肿瘤MDT机制的科学协作,成为“临床-科研-技术”三位一体诊疗模式的范本,彰显了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先地位。正如陈勇教授所言:“骨肿瘤治疗需兼顾肿瘤控制与生长发育,MDT机制通过长期随访与动态调整,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准守护。”

用匠心守护童心

“每矫正一处畸形,都是为孩子重新打开一扇探索世界的大门。”这是医院烧伤整形团队始终坚守的医者信念。2025年6月,患儿小明(化名)不慎被香炉灰烫伤左手,经外院清创植皮后伤口虽愈合,家属却发现孩子中指、环指(无名指)出现进行性弯曲畸形——增生的疤痕组织如同"束缚带",严重限制手指活动。若不及早干预,将直接影响手部发育及功能。

面对这一棘手病例,医院烧伤整形科联合骨科、麻醉科、影像科,为患者量身定制了"最小创伤、最大效果"的矫正方案。手术挑战婴幼儿手术“三重关”:麻醉关—采用精细化麻醉管理,确保未成熟器官安全;手术关—毫米级操作解除疤痕挛缩,重建手指功能;护理关—24小时专业监护平稳度过危险期。

术中采用精细化麻醉管理、毫米级疤痕松解与24小时监护。通过激光抗疤治疗与支具康复,患儿手指功能逐步恢复。近几年,科室依托“创面治疗”这一电烧伤专科的强项,通过多联合学科会诊先后开展了畸形矫正、糖尿病足等“以创面为中心”的医疗工作,取得了良好的成效,类似幼儿瘢痕矫形手术已成功实施多例,让众多患者实现了功能与外观的双重改善。

筑牢生命终极防线

重症医学科(ICU)是患者最后的堡垒,也是重生的起点。这里的抢救技术是患者生命的终极防线,一道门分隔生死之间,门外是焦灼的等待,门内是无声的战斗。在这里,警报声如战鼓擂响,监护仪的闪烁如黑夜中的灯塔,医护人员脚步如风,在与死神的角力中争分夺秒,是多学科联合会诊机制最不可或缺的战场。

2025年初的一天,60岁患者潘阿姨因恶性黑色素瘤术后并发严重感染,转入医院重症医学科。入院时血氧饱和度仅68%,生命垂危。患者家属面对病危的告知,考虑放弃治疗,但患者本人意志坚定,与医护人员携手打响一场与死神的战斗。

重症医学科主管吴钢沉着应对,迅速集结麻醉科、超声诊断科、普外科,紧急实施气管插管、胸腔引流、抗感染等综合治疗。通过床旁超声定位与肺动脉CTA排查,精准控制感染与休克。

经过联合诊疗团队2周的全力救治,患者血氧回升至正常水平,竟“奇迹般”被治愈出院。



上海电力医院通过多学科联合会诊(MDT)模式,让肿瘤、畸形等疑难病症治疗从传统的“单兵作战”转化为以病种为核心的“多学科协同作战”。通过“一站式”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,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。未来,医院将继续深化多学科协作,探索人工智能辅助诊断、远程会诊等新技术,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,持续用医学的温度为患者托起生命的希望。



供稿:重症医学科  烧伤整形科  骨科

编辑:张鹏

审核:医院办公室



上海电力医院仁心医者


 微信号:shdlyydq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