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伏营养与运动指南请收好
众所周知,2025年7月20日我们将正式迎来一年中最炎热、潮湿的“三伏天”之始——初伏。古人曾说过“当暑忆归林,陶家借柳阴。蝉从初伏噪,客向晚凉吟”,从古至今避暑已成为大家的刚需,这段时间“桑拿天”逐渐成为常态,同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出汗增多,脾胃功能相对减弱。因此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如何在“苦夏”中保持健康,甚至利用这个时机科学减重,那么现在这份入伏营养与运动指南请收好!
入伏减肥运动
动而生阳,贵在得法
“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”虽有道理,但在酷暑下适度运动才是关键。所以入伏减肥运动的核心是:避免暴晒、适度出汗、补充水分、量力而行!若一旦感觉头晕、胸闷、心慌、恶心等不适,需立即停止运动,前往阴凉通风处休息补水。
*游泳:入伏最佳运动!水中运动能有效散热,锻炼全身肌肉,消耗热量大,且对关节冲击小。[每次30-45分钟为宜]
*瑜伽/普拉提:室内进行,既能拉伸放松,提升柔韧性,也有一定的燃脂塑形效果。选择舒缓或力量型的课程,避免高温瑜伽导致容易脱水。
*太极拳/八段锦:中国传统养生功法,动作舒缓,能调和气血,促进微汗排出,适合体质稍弱或老年人。
*热身与拉伸:不可省略!适度的热身和拉伸不仅可以为之后的运动锻炼打好基础,而且也能让运动后肌肉产生的乳酸尽快的排出。
*强度适中:以微微出汗、感觉舒畅为度,避免大汗淋漓、气喘吁吁,过量出汗易伤津耗气。
*及时补水:运动前、中、后都要补水! 少量多次饮用常温白开水或淡盐/电解质水,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矿物质。切忌运动后立刻饮用大量冰水!
入伏禁忌食物
脾胃减负,远离湿邪
高温高湿的环境会导致脾胃功能易受困,以下食物会加重身体负担,应尽量避免或限量:
*大量冰镇饮品/食物:如冰镇啤酒、冰可乐、冰淇淋、冰西瓜等。虽一时爽快,但极易损伤脾胃之阳,导致寒湿内生,引起胃肠道不适,甚至影响代谢。
*过量生食:如大量生鱼片、生腌、未经充分清洗的凉拌菜等。高温下细菌易滋生,增加肠胃炎风险,且生冷伤脾。
*油炸食品:如炸鸡、油条等。高油脂难消化,加重肠胃负担,易生湿热,导致上火、痤疮、口苦口臭。
*过于肥腻的肉类:如红烧肉(肥)、烤五花肉、动物内脏等。滋腻碍胃,助湿生痰。
*甜腻点心:奶油蛋糕、含糖量极高的奶茶饮料等。高糖高热量,易生湿助热,且不利于血糖稳定和减肥。
*过度麻辣火锅、烧烤:虽然能刺激食欲,但极易引发上火(口腔溃疡、便秘、痘痘),最后耗伤津液,加重烦躁感。
适合入伏天的食物
清补祛湿,养心健脾
清淡易消化、清热解暑、健脾祛湿、益气养阴。
瓜类(清热解暑利湿)
冬瓜、丝瓜、苦瓜、黄瓜等。
豆类(健脾祛湿)
绿豆、赤小豆、扁豆、黑豆等。
绿叶蔬菜(补充维生素矿物质)
苋菜、空心菜、生菜、油麦菜等。
清润养阴食材
百合、莲子、银耳、山药等。
优质蛋白质(易消化)
鱼虾、鸭肉、瘦鸡肉、豆制品(豆腐、豆浆)等。
酸味水果(生津止渴)
乌梅、山楂、猕猴桃等。
清补瘦身两日食谱示例
本食谱结合三伏天特点,以清淡、低脂、高纤维、富含优质蛋白为原则,份量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。
早餐
绿豆百合粥1碗(绿豆30克、大米35克、鲜百合10克)、白煮蛋1个、凉拌黄瓜丝(黄瓜150克)
早加餐
蓝莓50克
午餐
黑豆糙米饭(黑豆20克、大米20克、糙米10克)、清蒸鲈鱼75g、口蘑丝瓜(丝瓜200克、白蘑菇2-3个)、冬瓜海带汤(冬瓜200克、海带干10克)
午加餐
酸奶(无蔗糖)120克、杏仁8克
晚餐
鸡丝凉面(干荞麦面100克、鸡胸肉40克、干木耳5克、杏鲍菇30克、豆芽20克、菠菜60克、甜椒10克)+油醋汁(橄榄油10克+醋6克)
早餐
全麦馒头1个(75克)、白煮蛋1个、脱脂牛奶200毫升、凉拌木耳(干木耳10克)
早加餐
猕猴桃75克
午餐
小米饭(小米10克、大米30克)、白灼虾75克、清炒苋菜200克、竹荪鸭肉汤(干竹荪15克、去皮鸭肉55克)
午加餐
银耳莲子羹(干银耳10克、鲜莲子20克、枸杞10克)
晚餐
紫菜虾皮馄饨(紫菜干3克、虾皮2克、馄饨皮75克、猪瘦肉65克)、清炒空心菜200克
*烹饪方式:优先选择蒸、煮、炖、白灼、凉拌、快炒(少油)。
*调味:多用天然香料(葱、姜、蒜、香菜、醋等提味),严格控制盐、糖、油的用量,避免浓油赤酱。
入伏虽热,却也是调养身体、科学减重的一个好时期。我们需顺应时节特点:运动避暑求适度,饮食清补忌寒凉。希望大家能合理运用这份指南中的建议,一起安然度夏,收获轻盈与健康!
供稿:营养科邬卓辰、袁铭姗
编辑:张鹏
审核:医院办公室
上海电力医院仁心医者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