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,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,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,普及健康生活方式”。当前,人们对科学进行体重管理,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高度关心关注,那么,什么是体重异常?体重管理的核心评估指标有哪些?如何进行科学减重?以及需要规避的误区有哪些呢?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体重管理的那些事儿。
超重和肥胖不仅是体态问题,更是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、脂肪肝及部分癌症的核心危险因素。数据显示,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%,而青少年肥胖率在15年间增长12倍。
中心性肥胖(男性腰围≥90cm,女性≥85cm)比全身性肥胖更危险,直接关联内脏脂肪堆积和代谢紊乱。
儿童肥胖可影响认知发育,并增加成年后慢性病风险。
计算公式:BMI = 体重(kg)/ 身高²(m²)
中国标准:18.5~23.9(正常) 、24~27.9(超重) 、≥28(肥胖)
不适用运动员(肌肉量高)、孕妇、老年人(肌肉流失)。
测量方法:直立呼气末,用软尺绕肚脐上1厘米水平测量
标准:男性≥90cm,女性≥85cm(中心型肥胖)
腰臀比:男性>0.9,女性>0.85(疾病风险增高)
健康范围:男性10%~20%,女性18%~28%
测量工具:生物电阻抗体脂秤(家庭用)、DEXA双能X线(医学级)
三、科学减重:从认知到行动的四大原则、体重管理:四大核心评估指标
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体重管理指导原则(2024年版)》明确指出,生活方式干预是减重的基础,需结合饮食、运动、睡眠与心理调整。
热量计算:根据基础代谢率(BMR)和活动系数制定每日摄入量。例如,成年女性BMR=655+9.6×体重(kg)+1.8×身高(cm)-4.7×年龄。
饮食建议: 增加全谷物(玉米、燕麦)、蔬菜(每日300-500g)和优质蛋白(鱼、豆类)。 减少油炸食品、含糖饮料,控制进食速度,避免暴饮暴食。
有氧与抗阻结合:快走、游泳等有氧运动(每周5次,每次30分钟),搭配深蹲、弹力带训练(每周3次)。
碎片化活动:上下班步行、爬楼梯替代电梯,减少久坐时间。
睡眠标准:成年人每日7-9小时,睡眠不足或过多均影响代谢。
心理支持:通过正念饮食、记录饮食日记,避免情绪性进食。
每周减重不超过0.5kg,36个月内减重5%-10%为宜。
老年人重点维持肌肉量,儿童需保证身高增长的同时控制体重。
每日中高强度运动≥60分钟(如跳绳、篮球),学校推行少油盐餐。
根据孕前BMI控制增重范围(如BMI正常者增重11-16kg),避免妊娠糖尿病。
每日蛋白质摄入1.2-1.5g/kg,结合抗阻训练延缓肌肉流失。
推广社区健康步道、单位配置体重秤,宾馆酒店提供健康监测设备。
医疗机构设立体重门诊,提供多学科诊疗(营养科、内分泌科等)。
开发AI体重管理工具,结合可穿戴设备实现远程监测。
可能导致代谢紊乱,儿童需“一减两增”(减零食、增运动、增信心)。
国家“体重管理年”不仅是政策倡导,更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的“健康革命”。从家庭“三知一管”(知标准、知变化、知方法、管行为)到社区健康活动,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案。记住,体重管理的目标不是追求“瘦”,而是通过科学手段,让身体更健康、生活更可持续。
上海电力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深入贯彻落实“健康中国”战略,在内科门诊配备专业营养师,让您可以享受到一站式的体重管理服务,从基础的身高、体重、BMI(身体质量指数)测量,到体脂率、腰围、腰臀比等身体数据分析,再到全面的健康体检,包括血糖、血脂、血压、肝肾功能等指标检测,医生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方位评估。致力于为病人(客户)提供更专业、更全面、更个性化的体重管理服务。
参考资料:
《体重管理指导原则(2024年版)》
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两会发言
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(2024年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