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动态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医院动态 >> 正文
巧手“补心”转危为安上海电力医院成功开展首例微创卵圆孔封堵术

作者: Administrator 发布时间: 2023-10-17 点击数: 976

10月12日,上海电力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开展首例微创卵圆孔封堵术,标志着我院心脏介入治疗取得新突破。

前不久,61岁的男性患者郭老先生因“突发左肢体活动不利”,前往当地人民医院就诊,诊断为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(TIA)”。因患者心脑血管高危因素少,脑血管磁共振检查未见明显动脉粥样硬化,TIA病因不明确,后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提示“卵圆孔未闭”。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于10月10日慕名来到上海电力医院心血管内科,向黄辉总监寻求解决良方

心血管内科治疗团队高度重视,完善相关检查,经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明确存在心脏“漏洞”——卵圆孔未闭。经充分研判与讨论后认为患者本次发生的TIA与卵圆孔未闭相关,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确认后,决定采用卵圆孔封堵手术。由于病人卵圆孔隧道较细,手术难度较高。术前,科室业务总监黄辉带领团队医生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,认真推演每一个手术细节。

手术当天,团队特邀中山医院张晓春教授现场指导,黄辉总监亲自“操刀”,带领手术团队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,在心腔内超声辅助下,顺利将“补心”工具——封堵器,送至心脏卵圆孔未闭位置。随着封堵器的释放,卵圆孔被成功封堵,手术成功完成,手术过程患者无特殊不适。术后放射透视及心腔内超声检查均提示卵圆孔封堵良好,未见异常分流。首例微创卵圆孔封堵术的成功,标志着上海电力医院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迈出了一大步,展现了多学科紧密配合、团结协作的能力

黄辉向笔者介绍,卵圆孔是胎儿期心脏房间隔的一个生理性通道。卵圆孔一般在婴儿出生后1年内闭合,若3岁后仍不闭合称卵圆孔未闭。成年人中,大约25%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,但多数很小,不会引起临床症状。正常情况下,心脏内卵圆孔处于关闭状态。当咳嗽、大笑、打喷嚏、深呼吸等腹压增高时,静脉中部分微小栓子可能会穿过卵圆孔这个异常通道,游走到大脑动脉中,引起偏头痛、癫痫、脑卒中甚至晕厥等。右心声学造影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“金标准”,通过心脏介入手术封闭开放的卵圆孔,能有效降低患者反复脑梗的发生率。

为进一步落实《国中康健深化“向长庚医院学管理”工作方案(2023年-2025年)》的工作要求,巩固医院在“经营理念、组织体系、运营管理、服务水平”等方面向长庚医院学习的成果,切实推进“医管分治”模式在学科建设的应用,医院特在医院品牌学科(烧伤整形科、心血管内科)试点设置“业务总监”岗位,促进科室管理水平与业务水平双提升。

黄辉是医院心血管内科首位人才引进的业务总监,副主任医师,医学硕士,毕业于同济大学,是浦东新区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委员、浦东新区医学会心电专委会委员。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20余年,在各种心血管常见病、多发病的治疗方面技术精湛,对心血管疑难重症诊治也具有丰富的经验。能独立开展冠脉介入治疗,左心耳封堵术、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化学消融治疗、卵圆孔未闭封堵等。近年来,黄辉先后发表国内核心及SCI论文多篇,完成上海市卫计委面上项目一项。


[关闭窗口]